-
11月19日,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清華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上海研究院、中國化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協辦的“智能生態綠色三產融合的農業4.0(未來農業)”內部研討會于上海市崇明區召開。會議圍繞“未來農業發展”這一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展開。清華大學金涌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研究員、上海市崇明區委常委/副區長鄭益川、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所副所長聶鳳英研究員以及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近30家單位在內的60多位專家出席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和華東師大副校長孫真榮分別主持會議。華東師大舉辦智能生態綠色三產融合的未來農業(農業4.0)內部研討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在致辭中指出,本次會議目標是關注農業未來發展(農業4.0),通過探討達成共識,各方共同推動智能生態綠色三產融合的未來農業,把工業、信息業、實體業等的先進技術運用到農業中,提高國家農業科技水平?! ≡谥黝}報告階段,錢旭紅以“綠色智慧產業融合的生態農業(農業4.0)戰略研究”為題作了報告,分析了變革現有生產方式,探索我國未來農業發展之路的必要性,并指出以農業強為核心和主體,以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在發展規劃和研究過程中應從“智能科技”“生態綠色”和“產業融合”三大要素切入,從“大數據智慧農業”“綠色化學與工程”“未來育種與未來食品”“生態綠色農業”“產業融合與應用場景”五大板塊展開,依據生態理念重新定義整個產業發展模式,依據可持續性建立產業的分布與結構。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致辭并作主題報告 清華大學金涌院士以“三產融合逆境下的生態農業——高原屯墾的可行性研究”為題進行了報告。報告中講到,目前我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匹配,很多先進的農業技術沒有得到推廣。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加速推進工業、農業、信息業的多產業交叉融合。他同時闡述了三產融合下高原屯墾探索的設想,從土壤問題、育種技術、肥料體系、滴灌技術、保水劑、地膜應用、水資源利用和保護、農藥體系、設施農業、農家肥體系等多個方面探討了該設想的可行性。清華大學金涌院士作主題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研究員圍繞“科技與農業:昨天、今天和明天”在線上作了主題報告。他從農業歷史角度出發,對農業發展進行了總體概述,并將其與社會發展階段相對比,指出每次科技革命都會隨著前沿技術突破,逐漸運用到農業領域,將農業推上一個新臺階,同時農業功能也在隨之發生調整,未來可能更多解決營養與健康問題。并指出設想未來農業場景,應該強調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是考慮營養和健康的關系;然后是農業工廠化。在未來農業政策設計上,除效率外,也要注重包容性,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為農民帶來更多福祉。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研究員作線上主題報告 隨后,華東師范大學的錢衛寧教授、葉海峰研究員、楊海波教授、陳小勇教授和魏劭農教授分別針對五大板塊中涉及到的“智能精準農業”“未來育種與未來食品”“面向未來農業的綠色化學與工程”“智慧型生態農業”“面向未來的農業經濟學與應用場景研究”進行了介紹,并就上述內容在討論環節與參會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 錢旭紅在總結講話中表示,本次會議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希望各單位圍繞這一共同愿景和夢想,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推動,使未來農業變成現實。至此,2020年智能生態綠色三產融合的未來農業(農業4.0)內部研討會結束,但探索我國未來農業發展之路的腳步不會停下。農業4.0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方向,未來農業正在探索和策劃當中,讓我們共同推動并期盼著設想落地、變成現實?! ‘斕煜挛?,農業化學專委會會議召開,對相關工作進行了研討。圖文、來源|科技處 編輯|古麗達娜· 巴哈提 編審|郭文君
-
“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現了全覆蓋,土壤環境質量優于上海全市平均水平,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13天,崇明綠色食品認證率達80%以上……”一份份科學數據系統評估了崇明生態島建設以來的成績?! ?1月19日下午,華東師范大學崇明生態研究院在崇明陳家鎮能源樓舉行《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綠皮書2020》新書發布會。該書是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尤其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指導下,上海高校IV類高峰學科項目的資助支持下,由華東師范大學牽頭,聯合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地理、生態、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家學者,16個研究團隊,歷時4年,通過對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系統研究匯結而成,也是第一本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系統體檢報告。按計劃,以后每兩年出一本綠皮書,對崇明生態建設進行持續跟蹤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崇明生態研究院舉行《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綠皮書2020》新書發布會 發布會由崇明生態研究院院長唐劍武教授主持。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孫真榮點明了新書的兩個最大特色:一是不就崇明論崇明,而是把崇明放到更大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研判崇明生態島建設如何為國家同類型地區發展提供引領、示范、帶動和支撐作用。二是不就生態論生態,而是提出科學統籌生態保護與百姓生活、經濟生產的思路,旨在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霸摃某霭媸切聲r期華東師范大學與崇明島在科技創新、生態建設、產學研轉化、教育提升、人才交流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的碩果,是華東師范大學‘生態+’幸福之花發展戰略在崇明的綻放?!睂O真榮說。崇明生態研究院院長唐劍武教授主持發布會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孫真榮致辭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孫斌棟作為主編代表研究團隊對綠皮書進行了概括性介紹,該書共含19章,涵蓋了崇明生態島的生態、生產、生活三個維度,涉及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自然災害以及環境監控等生態空間建設,交通出行、就業就學、住房發展、健康島等生活空間優化,產業、就業、鄉村振興等生產空間的促進。孫斌棟教授介紹:“綠皮書不只是總結過去取得的成績,更重要的是通過涵蓋生態、生產、生活三個方面全方位的體檢,提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尚存在的不足與挑戰,為下一步的更好發展指明方向?!背鞘信c區域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孫斌棟介紹《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綠皮書2020》編撰出版概況 綠皮書從三個方面對崇明在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進行了系統總結。主要包括:生態保護成效顯著,水體、土壤、空氣環境質量持續優化,垃圾分類率先在全國實施;生態產業發展已見成效,循環經濟日趨成熟;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休閑場館功能不斷提升?! ♂槍Τ缑魇澜缂壣鷳B島未來建設的方向,從提高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打造“兩山”理論實踐示范地的目標出發,綠皮書提出未來需要處理好的三大關系:一是處理好生態與生產、生活的關系。生態是崇明發展建設的綠色根基,離開了生態,生產和生活不可能是高質量的;生活是目的,只有好的環境而沒有好的生活,脫離了提高百姓福祉的初衷;生產是手段,脫離了經濟發展,生態維護和生活改善就沒有了經濟基礎。二是處理好當下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既不可為了短期經濟發展利益,保不住這一塊綠水青山,更不可為了遠景的發展規劃,止步當前。三是處理好生態保護區與開發建設區的空間關系。崇明生態島建設需統籌謀劃全島的空間功能格局,規范生態保育和經濟發展、生活居住的空間秩序,生產、生活、生態共同進步。北京大學柴彥威教授作主旨演講復旦大學李博教授作主旨演講華東師范大學達良俊教授作主旨演講 針對這份科學的體檢報告,綠皮書開出了五劑藥方。第一劑,明確發展方向,打造研發教育高地。后疫情時代,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依托生態環境優勢,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和創新人才,打造以現代生物技術、生態技術、農業技術、清潔技術和循環技術研發為核心的研發教育高地,以此作為崇明落實“兩山”理論和“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理念的主導方向;同時,利用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良好自然環境優勢,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旅游業和健康養老產業,建設高品質的休閑健康基地。第二劑,守住生態底線,制定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崇明發展生產和生活的前提是守好生態保護的底線。要采取最嚴苛的環保評價標準,制定最嚴苛的“一票否決”式負面清單,建立最全面的環境保護預警機制,劃清環境生態紅線、資源消耗上限和環境質量底線。第三劑,交通建設先行,克服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不利的交通區位一直是制約崇明發展的最大瓶頸,要積極通過快速軌道交通建設和交通可達性的提高來彌補這一缺陷。第四劑,優化營商環境,吸引研發機構和科創企業入駐。崇明要充分利用上??苿撝行暮腿虺鞘薪ㄔO提供的良好機遇,培育建設創新島和創業島,成為長三角創新創業的熱土。第五劑,切實改善民生,抓好教育醫療建設,打造高質量的城鄉生活空間?! “l布會現場還邀請了北京大學的柴彥威教授、復旦大學的李博教授和華東師范大學的達良俊教授分別從打造宜居生活空間、入侵物種及其防治、基于生態哲學思想的崇明生態島近自然型修復與生命地標構建等主題介紹了最新科學研究進展,對崇明生態島建設提出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發展建議。 圖|戴琪 文、來源|崇明生態研究院 編輯|梁儒銘 編審|呂安琪
-
華東師大在促淤圈圍區開展土壤改良研究的科研成果“幸福生態米” 改良田里滿目金黃,稻浪飄香,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稻稈……華東師大科研團隊在崇明橫沙島改良土壤上孕育的“幸福生態米”稻熟粒滿?!斑@大米煮出來,軟糯彈牙!”領銜科學家鄧泓自豪地說,“近30畝改良效果明顯的示范地,平均畝產超過800斤,收獲稻谷約25000斤?!薄靶腋I鷳B米”是華東師大在促淤圈圍區開展土壤改良研究的科研成果,改良田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比對照田增產最高達到128%。華東師大科研團隊和對口黨建結對幫扶單位橫沙東浜村村民慶祝豐收生態修復土壤孕育活性“幸福生態米”大獲豐收 橫沙東灘圈圍總面積約16萬畝,是崇明生態島建設和農業發展的重要儲備資源,但這些新生陸地的土壤來源于河口淤泥,質地偏沙性,土壤的有機質及養分較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鹽漬化問題,急需尋求快速的改良方案。華東師大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鄧泓副教授領銜的生態修復創新團隊通過實施改良方案,提升試驗田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孕育活性逐漸恢復,且病蟲害的發生程度輕,農藥的使用量少。在改良示范中,他們還設計了農田排水的稻田內循環,將面源污染轉化為稻米生產的養分,為減少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提供了綠色解決方案。收獲的稻米經過權威機構檢測,未檢出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遠低于我國食品安全限值。左為對照田,右為改良田:7月18日左為對照田,右為改良田:9月18日左為對照田,右為改良田:11月4日 通過科技提升農田土壤質量和農業產出是我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從去年開始,這支曾獲得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創新團隊在上海市科委和崇明高峰學科的支持下,聯合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土地儲備中心,在橫沙開展鹽堿土壤的改良示范,通過有機肥、新型礦物質提取液和微生物菌劑的聯合作用實現橫沙圈圍區新生土壤的快速改良,取得了初步成效。橫沙圈圍區新生土壤的快速改良初見成效 由達良俊、鄧泓、陳雪初、宋坤、周小奇、張秋卓等組成的中青年科學家團隊,接連獲得上海市教委IV類高峰學科“島嶼大氣與生態”2019年重點研發項目,2020年華東師范大學“幸福之花”先導研究基金項目的支持。改良田長勢明顯優于對照田 今年6月起,團隊開展了新一輪的示范研究,希望通過比較不同土壤改良劑的改良效果,以篩選出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的改良方案。研究中設置了5種改良方案,共改良土地35畝,同時設置了5畝對照田,試驗的稻米品種也選擇了上海居民偏愛的粳稻。6月12日,完成翻地、平整、施肥等前期工作;6月17日,播種水稻;6月底至10月底,耕作種植、田間管理、周期采樣…… 2020年9月18日水稻植株對比2020年11月4日水稻植株對比 在改良過程中,研究人員對水稻生長、葉片葉綠素含量及土壤的pH值、鹽漬化程度和各類酶活性等指標的變化進行連續監測,并將在實驗結束后進一步比較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態質量?!爸庇^可見的是,改良田水稻長勢明顯優于對照田。不同配方之間也有顯著差異。通過土壤改良,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相對于未改良對照田土壤,提高了16%—128%?!编囥f,改良田種植的水稻,莖、葉更為挺拔茂盛,株形明顯優于對照田,且稻穗下垂,穗粒更為飽滿。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體現科研價值 “收獲沉甸甸的稻谷,豐收景象真讓人興奮?!鄙鷳B與環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劉婕表示,科研團隊不僅在生態環境基礎科研領域顯山露水,也越來越多地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體現價值。這片改良示范地由崇明東浜村村民們協作種植。據劉婕介紹,橫沙東浜村是華東師大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科技處與崇明區對口黨建結對幫扶單位,該村毗鄰示范樣地,土壤改良項目的實施得到了村委會的支持,黨建引領科研產業合作,也讓學生們一下子就扎進了田間地頭。 學生們扎進田間地頭 “半年來,我記錄著水稻從種子到穗粒的每一個生長階段,每一道田埂我都用腳步來丈量?!?019級專業碩士陳思南在鄧泓的指導下全程參與了研究,也以此作為她的論文主題。陳思南至今記得第一次下田采土樣,弄得滿身是泥。如今看到原本貧瘠的土地變成金色的稻田,作為這個項目的記錄者和參與者,她感到很欣喜,“尤其是嘗到自己參與的試驗田種出來的米飯時,滿心都是甜絲絲的成就感?!泵髂?,研究團隊將應用自主研發的促植物生長的微生物菌劑,結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橫沙新生地開展進一步的改良研究,形成華東師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土壤改良產品和改良方案。 圖、來源|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 文|田波瀾 編輯|吳瀟嵐 饒欣雨 編審|郭文君
-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示要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隨即,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科技部會同教育部等5部門發布《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今年2月,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頒布《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11月5日,校第三屆科學研究委員會召開理科委員會議,討論落實中央及部委文件精神,探索如何建立適合學校發展的科技評價體系。會議由科學研究委員會主任丁平興主持,為聽取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意見,會議邀請人事處施國躍處長出席。 會上,各位委員展開熱烈討論,深切感到從中共中央、國務院至相關部委如此高密度地發文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以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實屬罕見,應該認真學習,并大力宣傳,貫徹落實;委員們高度評價中央及部委文件中提出的改革教師評價、改進科研評價等系列規定,完全擁護強化分類考核評價導向,對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分別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體系和路經;不唯論文數量和不以刊評文,突出質量導向,重點評價其學術貢獻、社會貢獻和影響力;完善學術同行評價機制,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任務。 就學校貫徹落實中央及部委系列文件的精神,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建議學校廣泛宣傳、組織廣大老師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系列文件;對照教育部、科技部等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和特色,進一步完善分類評價體系,修訂并完善適合于我校發展的科技評價等制度和機制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引導學??蒲泄ぷ骰貧w初心。 文、來源|科技處 編輯|寧沛靈 編審|呂安琪